时间: 2023-09-30 02:06:40 | 作者: 小九直播NBA
2023年上半年,获得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2022年度厦门市科技奖-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22年度厦门市科技奖-科学技术创新杰出人才奖、2022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22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获批厦门市重点实验室2个;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1项。
2023年上半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门急诊人次达1230544人次,出院人次达76914人次,手术台数达24957台(其中日间手术7314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组织并且开展公益跑活动,倡导大家保持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调查研究,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正如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郑林雄所言:“我们深化‘医鹭仁心·一院人’党建品牌矩阵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合,在医院管理、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想办法、出实招,为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厦门事业探索试验、探路先行。让百姓不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还能享有更方便快捷舒适的医疗服务,多途径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与获得感。”
医院党委把高质量开展好主题教育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及市委主题教育第8巡回指导组的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制定党委实施方案及党支部具体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明确目标、任务、要求,认真落实“十个一”活动。
党委委员参加专题读书班1期,带头讲专题党课8场次,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1场,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利用临床早交班、班外等时间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教育向全体党员干部延伸,慢慢地加强政治自觉。
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工作方法,敢于打破固有思维,用创新的“金钥匙”解决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互联网医院便是该院在新思想引领下的新实践。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互联网周刊》联合相关机构发布《2022互联网医院100强》榜单,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位列第37名,是2022年福建省唯一入围医疗机构。医院还推出信用就医等多项创新举措,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
通过学习,医务工作者感悟初心使命、增强宗旨意识、树牢群众观点,不断的提高服务群众本领,践行“仁心仁术 至诚至善”院训,展现勤奋、担当、德技双馨的“一院人”精神。近日,医院采取“组团式”医疗,遴选5名人员驻点左贡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医工作,着力填补当地医疗短板,提升藏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激发锐意进取的精神活力。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推动形成勇争第一、抢前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组织并且开展“最美职工”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目前已举办8季,累计表彰人数达160余名。医院在全市质量“大考”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六届厦门市质量奖。
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确定10个调研课题,每位领导班子成员牵头负责1个课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调研,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提出解决措施。截至目前,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调研236次,通过调研推动处理问题69个,包括:针对门诊取药流程繁琐问题,医院改造流程,去除插卡确认环节,实行预配药制度,减少取药等候时间;针对患者“挂号难”问题,开展门诊提升百日行动计划等。
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在主题教育中,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自觉接受政治体检,纠正行为偏差。持续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组织重点岗位人员参观五美家风教育馆,持续推动“无红包无回扣医院”建设,构建医院廉洁文化。
紧紧锚定目标任务,打通“学、思、查、改、用”闭环链条,助力厦门市打造高水平健康之城。
把主题教育与筑牢支部战斗堡垒结合起来。扎实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高标准打造“医鹭仁心·一院人”的党建品牌矩阵,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并且开展每周一期党建工作系列培训,推动业务管理骨干和党员优秀分子“双培养”,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把主题教育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改善患者全过程就医感受。“以日间手术为例,我们在本区域率先开展日间手术服务,上百种手术24小时内即可出院,患者看病省时省钱又省心。”郑林雄介绍,今年该院日间手术管理取得了国字号认证,入选全国首批日间医疗规范化管理哨点医院,是福建省唯一上榜医院。他透露,接下来医院还将进一步推进日间化疗中心建设,让患者便捷舒适地接受化疗。
把主题教育与推动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结合起来。提升站位,打开格局,把实现医院高水平发展放在厦门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大局中思考谋划。如按照“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积极地推进第三医院等医联体建设;对照“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艾力彼等评价标准,全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等。医院已连续6年跻身全国顶级医院百强榜,始终稳居全市第一。
在主题教育中,医院围绕高水平发展这一主线,扑下身子线月,医院召开“学科建设提升工程”评审会,邀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专家团队对医院学科建设精准号脉、精细指导,以学科建设赋能医院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针对学科建设短板,医院引进人才,提升“高精尖”医疗技术水平。例如,引进肝移植学科带头人姜楠,开设肝移植专病门诊,开展肝移植手术,形成肝脏疾病诊疗平台,众多闽西南肝移植病友能不用奔波北上广,在“家门口”就可以“一站式”处置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相关问题。
6月28日,“第一医院银发先锋工作室”揭牌仪式在中山路186号“志愿服务驿站”举行。
据了解,第一医院组织30名退休医疗专家、10名退休护理人员成立第一医院中山路义诊点志愿服务队,进驻银发先锋工作室。这些退休专家都是厦门人熟知的名医,德技双馨,有口皆碑。他们将发挥自身专长,于每周四下午开展常态化健康咨询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组织肿瘤内科党支部等3个党支部,联合福建省关癌有家恤病基金会、鹭燕医药、禾山街道等相关单位党组织,在厦门国际游艇汇·五缘广场,开展“一心一益,与爱同跑”公益跑活动,营造和谐友爱的医患关系,助力癌症患者康复。
众多研究已证实,癌症患病的人能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运动,运动不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长时间坚持运动还会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防癌抗癌的效果。活动邀请癌症患者、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社会大众等共同参与,激励患者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倡导社会大众保持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推进健康厦门建设。
活动现场,肿瘤内科、结直肠外科、肿瘤放疗科专家开展义诊、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受到群众欢迎。
●新增1台磁共振。第一医院日均门急诊量1万余人次,针对医技检查排队时间长问题,医院优化整合医技队伍力量,新增1台磁共振,于6月30日正式开机使用。
●新增手术室。针对手术室资源紧缺、患者等候手术时间长问题,医院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拟新建5间手术室以及1个复合手术室,预计明年初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
●开展门诊工作提升百日行动。优化诊室资源配置,试行共享诊室,缓解诊室不足的问题;增加专家号源,缓解患者“挂号难”问题;拟新增50台自助机,缓解患者排队问题;优化信息系统,加强复诊号管理,营造良好就诊秩序。
●失物招领中心投入使用。医院人流量大,患者和家属来医院携带物品多,不时有丢失遗落物品的情况出现,如遗失医保卡、身份证、票据等。医院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设立失物招领中心,工作人员及时登记失物,形成编号,通过信息化手段想方设法联系失主,避免或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损失和就诊不便。
●建设院前急救站点。近期,医院启动院前急救站点建设,将急救关口进一步前移,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驾驶员、担架员、车辆等,纳入全市急救网络,承担辖区内和周边区域的急症、创伤病人院前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等任务,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更多时间。
●提升职工食堂服务能力。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职工代表关于职工食堂菜色种类、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改,并在部分科室试点,提升服务质量,让一线医务人员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成效。
●开展专属暑托班服务。医院与相关托育机构合作共建专属暑托班,给予相应的补贴优惠,解决医务人员暑假期间“孩子无去处,家长看护难”的问题。(记者 楚燕 通讯员 朱珊娜 图/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提供)
- 推荐产品
- 推荐新闻